产业需求为轴 培养德技兼备现代工匠
乘务专业学生训练合影
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、国家重点中职学校、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、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、全国青年星火西进示范基地、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、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、重庆市出国技术人才培训基地、重庆市招生工作先进集体、重庆市建筑类培训机构二级资质单位、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、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……走进永川职业教育中心,一块块颇有分量的荣誉奖牌格外耀眼。
这所始建于1949年、位于永川区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,一直秉承“德塑人生,技行天下”的办学理念,着力打造了服装、机电、电子三大类骨干示范专业,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己任,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,为重庆制造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紧盯产业
优化专业设置服务转型发展
“双手交叉放于小腹肚脐处,双腿呈丁字形或并拢;鞠躬至30度45度,面带微笑……”5月27日,在永川职业教育中心的礼仪训练室,老师正在指导乘务专业学生“车门礼仪”。
“我国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。”学校学前教育与乘务专业部部长刘小红表示,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2万公里以上,未来10年需要各类铁路专业人才数十万人。
“职业教育就是要围绕地方经济、产业的发展,调整设置相关专业,培养社会紧缺人才。”校长谈若凡说。2015年初,在仔细调研市场、企业需求后,学校果断决定:与相关企业签订“共建共育”协议,将传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造为乘务专业方向。
目前,该校乘务专业方向已连续招生两年,共6个班350余名学生。现在2015级150名学生已到高铁及动车乘务、机场安检等岗位顶岗实习,就业前景十分良好。
机器人专业的设置也是该校紧盯地方产业转型发展,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。2013年,永川区成立重庆市机器人·数控机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。“目前该基地落户企业已经达105家,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。”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兼机器人专业部部长张安彬介绍说。
一个产业的新兴,必然需要一大批技能人才的支撑。为此,2016年该校机器人运用与维护专业应运而生,同时获得投资3000多万元的国家产教融合(机器人实训基地)建设项目。“今年将扩大本专业招生规模,学生可到机器人上下游企业从事操作、维护等各项工作。”学校就业办主任杜家奎说。
从汽车制造与检修、电子技术应用、数控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应用……从永川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发现,学校开设的8个专业类别13个专业全部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而建。
“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,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,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、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设置专业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。”谈若凡说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,2016年停办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,新增工程造价等专业。
据统计,该校毕业生80%就业于重庆的信息业、建筑业等支柱产业。该校被永川区政府表彰为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。2016年度毕业学生1220人,毕业生就业率100%,双证率99.8%,对口就业率90%,学生实习满意率90.6%。
近年来,优秀的办学质量更是吸引云、贵、川、甘、青等10余个省市教育主管部门、32所学校、600多人次来校学习交流。
校企结合
建构“三融通”的人才培养模式
宽敞的“车间”里,数十名同学正在流水线的各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操作……这是该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内生产实训室的情景。
“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。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,学校引入卓鹏科技公司,建设了SMT生产线。”学校副校长苏宁介绍。校企合作共建真实生产环境,将项目和任务融入教学环节,教室即车间、教师即师傅、学生即学徒,构建了学生与学徒身份、课堂训练与岗位能力培养、学与做“三融通”人才培养模式,循序渐进培养现代工匠。
“项目教学、场景教学、模拟教学、岗位教学……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、成长。”苏宁介绍说。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外,校内还建有数控、汽修、工程造价等14个实训基地(场地)及相应实训室(车间),提供工位4236个,基本满足全校教学实训要求。
学校与重庆致伸科技、重庆大地堪察设计院等12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,开展订单培养,建立了75个集“产学研”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,建成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数1034个、教师企业实践岗位232个,开办高铁乘务班、先特班等订单班17个。主要依托市内紧密合作企业特别是永川三大工业园区,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近年来,该校已基本形成了适应新兴产业、新职业、新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,开发教材33本,编制专业课程标准28门,形成教学案例369个,其中《服装模板工艺基础》、《服装导购基础》教材入选国家中职规划技能教材。
“在校学习期间,我们不定期到一些相关企业、工厂进行了实践操作。”学校2015级汽车制造与检修(制造方向)专业即将顶岗实习的朱长城同学说。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企业实践机会,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很快,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。
立德树人
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
该校通过2013-2015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,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,探索出了“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、顶岗实习”人才培养模式,特别是推行“理实一体化”教学模式改革,使该校在国家、市级等多项大赛中喜讯不断:在2016全国技能大赛中,该校陈露同学夺得“女式春夏时装电脑款式拓展设计及女时装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”中职组金奖,实现该项目在永川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;曾昭源和聂顺同学在“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”比赛中夺得铜奖。2014年学前教育专业邓圆同学获香港第八届青少年艺术节舞蹈组铂金奖。近年来,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获市级、国家级一、二、三等奖299人次。
不止专业技能。今年3月,由团中央学校部、全国学联秘书处、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的2016年度全国“最美中学生”、“最美中职生”活动中,该校王雨婷同学获“最美中职生”称号。她多才多艺,德技双馨,经常前往敬老院、贫困地区等参加志愿者活动,多次获得永川区“优秀团干部”称号。
“对学生的培养,我们绝不止于技,更重视德的培养。”学校党委书记凌基银介绍。学校一方面扎实开展党建工作,精心培育良好教风学风;另一方面,拓宽视野,与加拿大重庆枫叶国际学校开展合作交流,借鉴先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致力“德智体美”兼具的人才培养。
“筑梦青春”、“校园风采”、“运动会”……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展现学生技能、丰富学生文体生活的系列活动,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。
在学生就业质量的追踪调查中,就业学生的学习能力、自信心、思维灵活度、创新创业能力等均呈现不错状态。
“该校学生有精湛的技能、乐于助人的心态,并能在工作中主动寻找新方法,发现新的工艺和材料,非常不错。”卓鹏科技公司负责人的评价,说出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心声。
何霜 图片由永川职教中心提供